追蹤你的膳食

透過簡化飲食記錄的步驟,幫助用戶更輕鬆地追蹤每日飲食,並透過行為改變與增強動力的設計,支持用戶在健康旅程中取得成功。
專案概述
問題

食物記錄是建立飲食習慣基線的重要工具,能幫助個人反思行為並做出明智的決策。然而,追蹤這些記錄往往耗時且具有挑戰性,這可能讓用戶難以持續。

目標

在 Fitbit 食物追蹤功能中新增功能,簡化記錄膳食的流程,讓用戶在健身旅程中保持動力與自我覺察。這項功能將鼓勵用戶反思飲食習慣,做出更明智的選擇,從而促進更健康、更可持續的生活方式改變。

🏫

這是一個為期四週的專案,作為人 HCI 選修課程的一部分執行。

團隊

4 名 UX 設計師

研究方法

文獻回顧
用戶訪談
群眾外包
親和圖
人物誌
腦力激盪
定性分析
可用性測試
Kano 分析

我的角色

UX 研究
UI 設計

時程

4 週

outcome

最終設計概述

檢視原型

01. 快速存取

透過通知和小工具直接進入餐點記錄流程,減少點擊次數並降低使用門檻,讓用戶能更輕鬆地開始追蹤飲食,提升使用便利性與效率。

02. 簡化記錄流程

提供三種簡便的餐點記錄方式:
• 語音註解:使用語音輸入快速記錄餐點內容。
• AI 圖像辨識:透過攝影機自動辨識食物並記錄。
• 文字搜尋:透過關鍵字搜尋食物,輕鬆完成記錄。

03. 透過教育激發動機

透過「Smart Cookies」功能,提供營養與健康相關的趣味資訊,增加互動性與娛樂性。用戶可以學習關於營養價值與健康益處的新知識,提升使用體驗的同時,獲得改善生活習慣的實用建議,進一步激發他們維持健康生活的動力。

04. 社會刺激

鼓勵用戶分享他們的健康故事與經驗,打造一個互助支持的社群環境。這種互動不僅能激勵用戶持續參與,還能幫助他們維持健康的行為,進一步提升整體使用體驗與成就感。

05. 反思與洞察

飲食追蹤功能提供可視化的膳食記錄,並展示每日、每週及每月的宏量營養素消耗統計。這讓用戶能深入反思自己的飲食習慣,識別飲食模式,並做出更明智的健康決策,從而持續改善生活方式。

使用者研究

使用者需求

我們透過訪談,與 5 位年齡介於 22-35 歲的參與者進行深入交流,了解他們的健身目標以及如何將飲食目標融入日常生活。

01. 渴望良好的飲食習慣

用戶普遍認為良好的飲食習慣對生活的各個層面至關重要,甚至比體能活動更為重要。他們希望透過飲食改善健康與生活品質。

02. 缺乏方向和動力

雖然每位用戶的飲食目標不盡相同,但他們共同面臨的挑戰是:不清楚該如何調整飲食以達成目標,同時也缺乏採取行動的動力。

儘管受訪者認同食物追蹤在體重管理中的重要性,以及健康飲食對體能活動的支持作用,但他們卻很少利用科技工具來實現這些目標,這種現象看似矛盾,卻反映了現有工具未能完全滿足他們的需求。

此外,這項洞察僅來自 5 位用戶的訪談。為了驗證研究結果,我們決定採用 群眾外包方法 (crowdsourcing),邀請更多人填寫以下聲明的空格:

我想 _________ 我的飲食習慣,這樣我才能達到 _________。

結果顯示,用戶的目標多樣化,從改變體重到專注於特定宏量營養素的需求都有。有些用戶對營養與飲食管理有深入的了解,而有些則缺乏相關知識。這項調查幫助我們更全面地理解用戶的多樣化需求與動機。

[ 那麼,為什麼人們在追蹤飲食需求時會感到困難呢?]
次級研究

每天記錄膳食非常繁瑣。

我們檢閱了幾篇探討用戶對食物記錄應用程式看法的學術論文,發現這些應用程式並未真正簡化用餐記錄的流程。前期需要輸入的大量資訊往往讓用戶望而卻步,而精確記錄所需的繁瑣步驟也降低了用戶完成任務的信心。

45%

的用戶表示輸入資料的時間過長。

40%

的用戶認為應用程式無法長期吸引他們的興趣。

32.8%

的用戶認為現有的飲食應用程式使用起來令人困惑。

29%

的用戶希望能夠控制資料分享的範圍。

36%

的用戶因隱藏成本(例如免費模式背後的付費功能)而放棄使用應用程式。

定義目標使用者:

曾經嘗試記錄飲食,但覺得過程繁瑣,卻仍希望了解自己的食物攝取情況,以便對飲食進行必要改善的使用者。

行為改變模式

為了鼓勵使用者持續記錄飲食,我們需要針對行為改變進行設計。研究發現,用戶常因參與成本過高而放棄記錄,這正是我們需要解決的關鍵挑戰。

社會認知理論

該理論指出,若能提升個人改變行為的能力,啟發自我效能感,並讓用戶意識到潛在的健康結果,同時強化這兩方面,將有助於實現個人的行為目標。

專案目標

我們的目標是透過提升用戶的自我效能感、提供正面的外部強化,並透過改善知識來管理結果預期,從而促進用戶的行為改變。

01. 簡化膳食記錄

降低記錄每日飲食的門檻,讓用戶能更輕鬆地開始追蹤飲食。

02. 獎勵記錄食物的活動

透過提供與記錄食物相關的趣味資訊,獎勵用戶並強化他們對結果的預期。

03. 實現社會參與

利用社群互動來激勵用戶持續記錄飲食。

04. 反思飲食習慣

對攝取的食物進行反思與分析,賦予他們決定如何調整飲食以滿足健康需求的自主權。

設計

首先,運用頭腦風暴把重點放在簡化目標和提升動力

評估

由 5 位參與者進行可用性測試

我們採用思考大聲協議 (Think-Aloud Protocol),要求五位用戶執行四個指定任務,同時觀察他們的操作過程。之後,我們提出了一系列問題,深入了解他們的思考方式與評估原型的原因。此外,我們也進行了 Kano 分析,以確定哪些功能最受用戶青睞。

01. 飲食追蹤功能

作為應用程式的核心功能,飲食追蹤對所有用戶來說都是最重要的。大多數用戶認為這項功能清晰、簡潔且實用。

02. 食物記錄功能

所有用戶都選擇使用攝影功能進行記錄,並認為這是一種簡單直接的方式

03. Smart cookies 功能

用戶喜歡這項功能的資訊性、實用性和趣味性,但他們較難將其與營養知識聯繫起來

04. 社會參與

用戶可能不會主動使用此功能來分享自己的故事,但他們喜歡瀏覽其他人的故事來獲得動力

Kano 分析

我們確認了五項最基本的功能:1) 飲食追蹤、2) AI 圖像辨識、3) Smart cookies、4) 營養資訊、5) 社交參與,並針對每項功能向相同的參與者提出了兩個問題:‍‍

Q1: 如果該功能是應用程式的一部分,您有什麼感受?

Q2: 如果該功能不是應用程式的一部分,您有什麼感受?

根據用戶的回應,我們將會獲得以下三類答案:

👍 必備的功能

用戶期望這些功能出現在產品中。如果缺少這些功能,會引發不滿。

🙌 性能特性

當功能存在時,用戶會感到滿意;當功能不存在時,用戶會感到不滿意。滿意度會隨著功能品質的提升而增加

🤩 令人愉悅的功能

用戶並不預期這些功能出現在產品中,但一旦出現,會帶來高度的滿意與驚喜。

01. 飲食追蹤功能

👍 必備的功能

02. AI 影像辨識

🙌 性能特性

03. Smart cookies

🤩 令人愉悅的功能

04. 營養資訊

👍 必備的功能

05. 社會參與

🤩 令人愉悅的功能

總結

改善的方向

AI 影像辨識的精確度

AI 影像識別的精確度可能是潛在的痛點,需要進一步優化以提升用戶體驗。

Cookies 功能很有用,但任需要改進。

雖然 Smart Cookies 功能在強化預期結果上扮演了重要角色,但在可用性測試中並未完全達到用戶的期望。我們需要進一步研究,決定是改進還是放棄這項功能。

使用者不會直接透過故事與他人互動,但也發現此功能有助於保持動力。

即使用戶不直接透過故事與他人互動,他們也認為這些故事有助於保持動力。雖然社交故事功能作為激勵工具受到好評,但它未能滿足用戶的某些需求,例如存取分享的食物食譜。我們需要探索如何整合這些缺失的功能,以提升整體用戶體驗。